民法典,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法典 谁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
1周前 (04-15) 9 0
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、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,在众多法律中,有一部法典因其全面性和实用性而被誉为“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”,这就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(以下简称《民法典》),2020年5月28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《民法典》,并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,这部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,它不仅涵盖了公民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,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因此被称为“社会生活百科全书”。
民法典为何被称为“社会生活百科全书”?
涵盖范围广泛
《民法典》共7编、1260条,包括总则、物权、合同、人格权、婚姻家庭、继承和侵权责任等内容,它几乎涉及个人、家庭、社会的所有法律关系,如财产权、合同交易、婚姻家庭、继承、侵权赔偿等,无论是买房、结婚、继承遗产,还是网购、借贷、交通事故,《民法典》都能提供法律依据,因此被称为“百科全书”。
贴近日常生活
《民法典》的许多规定直接关系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。
- 网购纠纷:网购商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坏,谁来承担责任?
- 高空抛物:如果楼上扔下的物品砸伤人,整栋楼的住户是否都要负责?
- 婚姻家庭:夫妻离婚时,如何公平分割财产?
- 个人信息保护:商家未经同意收集个人信息,该如何维权?
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《民法典》中找到,因此它不仅是法律专业人士的工具书,也是普通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指南。
体现时代特征
《民法典》不仅继承了传统民法的基本原则,还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,新增了许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内容。
- 数据与虚拟财产保护: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虚拟财产(如游戏账号、数字货币)的法律地位得到明确。
- 人格权独立成编:这是世界民法典编纂史上的首创,强调对个人尊严、隐私、名誉的保护。
- 绿色原则: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、保护生态环境,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。
这些创新使得《民法典》不仅是一部法律,更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。
《民法典》的核心内容及其社会影响
物权编:保障财产权益
物权编明确了所有权、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相关规定,特别是对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后的处理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问题作出规定,保障了公民的财产权益。
- 住宅70年产权自动续期:解决了长期以来民众对房屋产权到期后归属的担忧。
- 小区公共收益归属:规定小区广告收入、停车费等公共收益归业主共有。
合同编:规范市场交易
合同编调整各类交易行为,如买卖合同、借款合同、租赁合同等,并新增了电子合同、预约合同等新型合同形式,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需求。
- 禁止“霸王条款”:商家不得利用格式条款损害消费者权益。
- 网购合同成立时间:消费者提交订单即合同成立,商家不得随意取消。
人格权编:强化人权保护
人格权编独立成编,体现了国家对个人尊严和自由的重视,主要内容包括:
- 禁止性骚扰:明确用人单位有义务防止职场性骚扰。
- 隐私权保护:禁止非法收集、使用他人个人信息。
- 肖像权保护:未经许可,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。
婚姻家庭编:维护家庭和谐
婚姻家庭编对结婚、离婚、子女抚养等问题作出详细规定,
- 离婚冷静期:协议离婚需经过30天冷静期,减少冲动离婚。
- 共同债务认定: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债务,不属于共同债务。
继承编:优化遗产分配
继承编调整遗产继承问题,如:
- 扩大法定继承人范围:侄子女、外甥子女可代位继承。
- 遗嘱形式多样化:新增打印遗嘱、录像遗嘱等,方便老年人立遗嘱。
侵权责任编:明确赔偿规则
侵权责任编规定了各类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,如:
- 高空抛物追责:明确物业的安全保障义务,可要求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。
- 交通事故赔偿:细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、行人之间的责任划分。
《民法典》的社会意义
推动法治社会建设
《民法典》的颁布使我国民事法律体系更加完善,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,促进了法治社会的形成。
保障公民权利
从出生到死亡,从财产到人格,《民法典》为公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保护,使每个人都能在法律框架内维护自身权益。
适应社会发展
随着科技、经济、社会结构的变化,《民法典》不断调整和更新,确保法律与社会发展同步。
《民法典》作为“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”,不仅是一部法律,更是社会文明的体现,它的颁布和实施,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,为公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,无论是个人、家庭还是企业,都应当学习和运用《民法典》,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,促进社会和谐发展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