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5家券商去年净赚1378亿元,自营业务再度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
9个月前 (04-03) 23 0
近日,中国证券业协会(下称“中证协”)发布了证券公司2023年度经营数据。证券公司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显示,145家证券公司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4059.02亿元,实现净利润1378.33亿元。
截至4月2日,共有22家上市证券公司公布了2023年业绩报告。这些公司全年合计营收为3733.73亿元,净利润为1019.82亿元。与2022年相比,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降了约2%和4%。
145家券商净资本超2万亿元
具体看来,145家券商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(含交易单元席位租赁)984.37亿元、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480.03亿元、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62.85亿元、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49.90亿元、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24.79亿元、利息净收入531.50亿元、证券投资收益(含公允价值变动)1217.13亿元。
中证协表示,截至2023年12月31日,145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1.83万亿元,净资产为2.95万亿元,净资本为2.18万亿元,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(含信用交易资金)1.76万亿元,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8.83万亿元。
数据显示,2023年券商各项主营业务中自营业务、经纪业务、投行业务、资管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29.99%、27.78%、13.42%、5.54%,业务结构保持稳定。这也是自2019年后,自营业务再度成为行业第一大营收来源。从已披露的上市券商年报数据来看,自营业务已成为券商业绩的强力支撑。
资本实力方面,中证协表示,截至2023年12月31日,145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1.83万亿元,净资产为2.95万亿元,净资本为2.18万亿元。
自营业务成券商业绩“胜负手”
根据已公开的22家上市券商数据显示,2023年券商的经纪、投行等业务整体下滑,而自营业务成为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。22家上市券商2023年自营业务收入总计达到1040.16亿元,比2022年的688.28亿元增长51.12%。
头部券商的自营业务表现尤为突出。中信证券、华泰证券和中金公司的自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0亿元,分别为218.46亿元、116.70亿元和105.56亿元。
国泰君安、申万宏源、中国银河、中信建投和招商证券的自营收入也超过50亿元,分别达到91.25亿元、89.74亿元、76.58亿元、68.42亿元和67.30亿元。这8家券商的自营收入合计占22家券商自营总收入的80.18%。
大型券商中,自营业务保持同比增长的有华泰证券(93.65%)、申万宏源(76.58%)、中信建投(50.96%)、广发证券(181.99%)、光大证券(129.35%)、中信证券(23.87%)、国泰君安(29.88%)、中国银河(36.99%)、招商证券(31.57%)等。
事实上,自营业务收入是部分上市券商的业绩“顶梁柱”,如中金公司、国联证券、申万宏源、中原证券和西南证券的自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超过40%。
而对部分中小券商来说,自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更是成为其业绩反弹的重要驱动力。其中,西南证券自营收入同比增长达1806.84%;红塔证券、国海证券分别同比增长423.42%、218.61%;国元证券和中泰证券则同比由负转正。
东兴证券非银团队表示,从已披露2023年年报的上市券商业绩中可以看到,经纪、投行、信用等业务净收入大多呈现同比下滑态势,业绩胜负手仍为投资类业务,但其可预测性仍较低,且同业间分化显著。
华创证券研报表示,未来,自营业务发展转型的目标可分为两个方面:一方面是不同券商根据自身特征,构建多元化的自营目标和风格,如中小券商打造“小而美”的权益投资团队,利用投研能力获取市场超额收益,或者采用委托账户和FOF形式,遴选市场优秀产品进行组合投资,或者构建高频的量化投资策略等;另一方面是转向客需型、业务联动型自营模式。多家上市券商已公开披露了自营业务方向性转型的规划,大力发展场外衍生品、做市等非方向性业务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