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星星的夜里,当黑暗成为另一种光明 没有星星的夜里

《没有星星的夜里:当黑暗成为另一种光明》

没有星星的夜里,当黑暗成为另一种光明 没有星星的夜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凌晨两点十七分,我站在阳台上望着漆黑如墨的天空,天气预报说今夜有75%的云层覆盖率,这数字精确得近乎残忍,没有月亮,没有星光,只有远处写字楼永不熄灭的LED广告牌在云层上投下病态的粉红色光晕,这已经是连续第七个看不见星星的夜晚,在这个拥有两千万人口的超级城市里,我们正集体经历着一种新型的失明症——对宇宙的失明。

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《形而上学》中写道:"所有人天生渴望知识,而视觉的快乐正源于此。"当我们的祖先第一次仰望星空时,那种震撼催生了最早的天文学、数学和哲学,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记录行星轨迹,古埃及人根据天狼星升起的时间预测尼罗河泛滥,中国商朝的甲骨文里已有关于超新星爆发的记载,星空曾是全人类共有的启蒙教科书,而今夜,我翻开这本大书,却只看见空白页。

现代都市的光污染已经让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看不见银河,国际暗天协会的数据显示,一个生活在东京或上海的孩子,终其一生可能从未见过真正的星空,这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损失——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长期缺乏黑暗环境会导致人体褪黑激素分泌紊乱,增加抑郁、失眠甚至癌症风险,我们制造的光明正在吞噬我们赖以生存的黑暗,就像那个吃掉自己尾巴的衔尾蛇。

没有星星的夜晚改变了人类的时间感知,中世纪修道院的僧侣们依靠观测星星来划分祈祷时段,太平洋岛民用星辰导航跨越数千海里,而今夜,当我打开手机查看星座APP,算法告诉我头顶应该出现夏季大三角,但抬眼所见只有空调外机闪烁的红色指示灯,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预言的"世界图像时代"已成现实——我们不再体验星空,而是消费关于星空的数据。

这种断裂在艺术领域尤为明显,梵高在《星月夜》里描绘的漩涡状银河,如今需要驱车两百公里到自然保护区才能勉强看见原型,中国古人"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"的意境,在300米高的摩天大楼顶层反而成了反讽,去年某当代艺术展上,一位行为艺术家在展厅天花板投影星空,观众们躺着拍照发朋友圈——这或许将成为未来人类"观星"的标准姿势。

更隐秘的变化发生在认知层面,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最值得敬畏: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,当星空隐去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天文现象,更是某种超越性的维度,考古学家发现,所有早期文明都将星空与神性关联,埃及金字塔对准天狼星,玛雅历法精确计算金星周期,现代人用哈勃望远镜拍下创世之柱星云,却再难产生《诗经》里"倬彼云汉,昭回于天"的宗教体验,天体物理学家尼尔·德格拉斯·泰森警告:"一个看不见星空的社会,会忘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。"

但黑暗中也有微光,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上,艺术家将废弃小学改造成"星空电影院",用光纤重现当地老人记忆中的银河;冰岛建立了全球首个"黑暗天空保护区",游客躺在熔岩原野上看极光舞动;北京某中学物理老师带着学生用酸奶盒制作简易光谱仪,分析雾霾如何散射星光,这些努力像古代水手使用的六分仪,试图在认知迷雾中重新定位人类坐标。

没有星星的夜里,另一种观察正在发生,射电天文学家捕捉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的余晖,中微子探测器记录太阳核心的核聚变,引力波天文台"倾听"黑洞碰撞的时空涟漪,当我们肉眼看不见星光时,科学仪器正为我们拓展新的感官,也许这就是人类的宿命——先是失去伊甸园,然后发明望远镜。

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普鲁斯特认为"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大陆,而在于拥有新眼光",连续第七个无星的深夜,我关掉所有灯光静坐十五分钟,渐渐地,阳台外轮廓浮现:那棵银杏树在风中摇晃的剪影,隔壁晾衣架上水滴的反光,甚至能分辨出不同高度的云层流动,这不是星光,而是城市之光经大气折射后的次级照明,就像柏拉图洞穴寓言里的囚徒,我们开始学习解读墙上的新影子。

天文学史上有件耐人寻味的事:1781年赫歇尔发现天王星时,此前至少有17位天文学家记录过这个光点,都误以为它是恒星,有时看见不等于认知,或许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相反的启蒙——在看不见中重新学习观看,就像诗人里尔克在《杜伊诺哀歌》中所写:"美无非是我们恰巧能够忍受的恐怖之开端。"

晨光微熹时,云层突然裂开一道缝隙,没有星星,但有架国际航班的航行灯划过,像颗人造流星,我想起NASA那张著名照片"暗淡蓝点"——地球在64亿公里外只是悬浮在阳光中的一粒微尘,在这个没有星星的凌晨,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写给自己的情书,用碳基墨水写在氮氧信纸上,当物理距离让星光难以抵达,或许该转向内心寻找另一种星图:那些未实现的梦想是尚未爆发的超新星,隐秘的悲伤是吸收一切光的黑洞,而稍纵即逝的灵感则是穿越大气层燃烧的流星。

天气预报显示明天依旧多云,但我知道,在可见光谱之外,天鹅座的天津四正在以每秒12公里的速度靠近太阳系,猎户座大星云孕育着新的恒星,就像博尔赫斯失明后写的:"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。"对现代都市人而言,也许天堂是记得星空模样的记忆,没有星星的夜里,黑暗本身成了最诚实的明镜,照见我们如何既创造光明,又被自己创造的光明所蒙蔽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本文地址:http://jzyqby.com/post/71120.html

相关推荐
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