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管计划投资资管计划,嵌套结构的风险与监管挑战 资管计划投资管计划

资管计划嵌套现象的兴起

近年来,随着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,资管计划(资产管理计划)之间的嵌套投资现象日益普遍,所谓“资管计划投资资管计划”,即一个资管产品(如信托计划、券商资管、基金专户等)作为投资者,认购另一个资管产品的份额,形成多层嵌套结构,这种模式在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同时,也带来了监管套利、风险传导、透明度不足等问题,本文将从嵌套结构的成因、潜在风险、监管政策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分析。

资管计划投资资管计划,嵌套结构的风险与监管挑战 资管计划投资管计划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资管计划嵌套的成因

规避监管限制

资管行业长期以来存在分业监管的特点,不同资管产品(如银行理财、信托、券商资管、基金子公司等)的监管标准不一,部分机构通过嵌套投资,绕开投资范围、杠杆比例或合格投资者门槛等监管要求,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计划或券商资管通道投资非标资产,以规避银行理财直接投资非标的限制。

提高资金运用效率

嵌套结构可以帮助资管机构优化资金配置,提高收益率,私募基金可能通过多层资管计划投资不同资产类别,以分散风险或获取更高收益。

满足客户需求

部分高净值客户或机构投资者希望投资于特定资产(如房地产、股权等),但受限于投资门槛或合规要求,需借助嵌套结构间接参与。


嵌套结构的潜在风险

风险传导与放大

多层嵌套可能导致底层资产的风险向上传导,若底层资产(如房地产项目)出现违约,风险可能通过嵌套结构逐层放大,影响多个资管产品的兑付能力。

透明度不足

嵌套结构复杂化后,投资者难以穿透底层资产,导致信息不对称,部分资管计划可能通过嵌套隐藏真实投资标的,甚至涉及资金池运作、期限错配等问题。

监管套利与影子银行风险

嵌套投资可能被用于规避资本充足率、杠杆限制等监管要求,形成“影子银行”体系,银行通过资管计划嵌套信托,变相向房地产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信贷支持,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。

流动性风险

多层嵌套可能导致资金链拉长,一旦某一环节出现流动性问题,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2018年部分资管产品因底层非标资产无法及时变现而出现兑付危机。


监管政策演变与应对措施

资管新规(2018年)的约束

2018年4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》(简称“资管新规”),明确要求:

  • 禁止多层嵌套:资管产品原则上只能嵌套一层(公募基金除外)。
  • 穿透式监管:要求金融机构向上识别最终投资者,向下穿透底层资产。
  • 限制通道业务:严禁资管产品为其他机构提供规避监管的通道服务。

后续配套政策的细化

  • 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(2020年):明确非标与标准化资产的界限,减少嵌套投资非标的动机。
  • 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(2021年):限制银行理财通过嵌套投资高收益非标资产。

当前监管趋势

近年来,监管机构持续强化对嵌套结构的穿透管理,要求金融机构:

  • 加强信息披露,确保投资者了解底层资产情况;
  • 优化产品设计,避免过度复杂化;
  • 强化风险管理,防范嵌套带来的流动性及信用风险。

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

资管行业走向规范化

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,嵌套投资的空间被大幅压缩,行业将更加注重合规运营,回归“受人之托,代人理财”的本源。

金融科技赋能穿透式监管

区块链、大数据等技术可帮助监管机构实时监测资管产品的资金流向,提高透明度,减少嵌套套利行为。

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

投资者需提高风险意识,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视嵌套结构的潜在风险,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披露,确保投资者充分知情。

优化资管产品设计

资管机构可通过发展标准化、净值化产品(如REITs、ABS等)减少对嵌套结构的依赖,同时满足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。


平衡创新与风险防控

资管计划投资资管计划的嵌套模式,曾是资管行业快速发展阶段的产物,但也带来了诸多风险,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,行业需在合规框架下探索更高效、透明的投资方式,资管机构应更加注重风险管理与投资者保护,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本文地址:http://jzyqby.com/post/70923.html

相关推荐
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