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棉花期货走势回顾与分析 2017棉花期货走势
2天前 4 0
2017年棉花期货走势:供需博弈下的震荡上行**
2017年,全球棉花市场经历了供需格局的调整、政策变化以及天气因素的影响,棉花期货价格呈现震荡上行的趋势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,其棉花期货市场(郑棉期货)与国际市场(ICE美棉期货)相互影响,共同塑造了2017年的棉花价格走势,本文将从供需基本面、政策调控、国际市场联动以及技术面分析等多个角度,全面回顾2017年棉花期货的走势,并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因素。
2017年棉花期货市场整体表现
2017年,棉花期货市场整体呈现震荡上行趋势,以郑州商品交易所(CZCE)的棉花期货主力合约(CF)为例,年初开盘价约为15,000元/吨,随后在3月达到阶段性高点16,500元/吨,之后经历回调,但在下半年再度走强,最终年末收于15,800元/吨附近,全年涨幅约5.3%,ICE美棉期货(Cotton No.2)全年涨幅超过10%,显示出国际市场对棉花需求的强劲支撑。
上半年:政策调整与库存消化
2017年初,中国棉花市场仍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,由于2014-2016年国家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,国储棉库存一度超过1,000万吨,2016年,中国开始实施“去库存”政策,通过抛储方式逐步消化库存,2017年3月,市场对国储棉轮出政策预期升温,导致棉花期货价格在3月出现一波上涨行情。
随着4月国储棉轮出正式启动,市场供应增加,棉花期货价格承压回落,国际市场方面,美国农业部(USDA)在2017年4月的供需报告中上调全球棉花产量预期,进一步抑制了棉价上涨空间。
下半年:需求回暖与天气炒作
进入2017年下半年,棉花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转向需求端,中国纺织业出口数据改善,国内棉花消费量稳步增长,支撑棉价企稳回升,国际市场方面,印度、巴基斯坦等主要产棉国遭遇不利天气,市场担忧全球棉花供应收紧,ICE美棉期货价格持续走高,带动国内郑棉期货跟涨。
9月至11月,棉花期货价格迎来年内第二波上涨行情,郑棉主力合约一度突破16,000元/吨,但由于年末资金面收紧及市场对2018年新棉上市的预期,棉价在12月略有回落。
影响2017年棉花期货走势的关键因素
供需基本面
(1)全球棉花供需格局
根据USDA数据,2016/2017年度全球棉花产量约为2,470万吨,消费量约为2,510万吨,供需基本平衡,但库存消费比仍处于较高水平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花消费国,其进口需求对国际市场影响显著,2017年,中国棉花进口量同比增加,进一步支撑国际棉价。
(2)中国国储棉去库存
2017年,中国国储棉轮出总量达到322万吨,较2016年增加约50万吨,尽管抛储增加了市场供应,但由于轮出价格较高,且成交率保持在70%以上,表明市场需求旺盛,并未对棉价形成明显压制。
政策因素
(1)中国棉花政策调整
2017年,中国继续推进棉花市场化改革,取消临时收储政策,改为“目标价格补贴”模式,使得棉花价格更加市场化,国家对进口棉配额的控制也影响了国内棉花供应结构。
(2)印度棉花出口政策
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棉花生产国,2017年其棉花出口政策调整对国际市场产生影响,印度政府一度限制棉花出口,导致国际棉价短期上涨。
天气因素
2017年,全球主要产棉国遭遇不同程度的天气问题:
- 美国:德州等主产区遭遇飓风灾害,影响棉花单产。
- 印度:部分地区遭遇干旱,棉花产量不及预期。
- 中国新疆:8-9月遭遇低温天气,市场担忧新棉质量下降。
这些天气因素加剧了市场对供应收紧的担忧,推动棉价上涨。
宏观经济与汇率影响
2017年,美元指数整体走弱,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,降低了中国纺织企业的进口成本,提振了棉花进口需求,全球经济增长回暖,尤其是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回升,进一步支撑棉花消费。
技术面分析
从技术走势来看,2017年郑棉期货呈现“W”型震荡上行趋势:
- 1-3月:受政策预期推动,棉价突破16,000元/吨。
- 4-6月:抛储压力下,棉价回落至15,000元/吨附近。
- 7-11月:需求回暖+天气炒作,棉价再度攀升至16,500元/吨。
- 12月:年末资金回笼,棉价小幅回调。
从均线系统来看,全年棉价基本运行于60日均线之上,显示市场整体处于多头趋势。
2017年棉花期货市场总结与启示
2017年棉花期货市场的核心逻辑可以概括为:
- 去库存政策主导上半年行情;
- 需求回暖+天气炒作推动下半年上涨;
- 国际市场联动增强,ICE美棉对郑棉影响加大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2017年的棉花期货市场提供了较好的波段操作机会,但也需警惕政策调控和天气变化带来的短期波动,随着中国棉花市场化改革的深入,棉花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将更加凸显,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全球供需格局及政策动向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