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法典,一部指引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社会生活百科书

2020年5月28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这部被誉为"社会生活百科全书"的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,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"法典"命名的法律,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,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,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,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、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,民法典不仅为公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全面的法律指引,更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。

民法典,一部指引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社会生活百科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民法典的体系结构与历史意义

民法典共7编、84章、1260条,各编依次为总则、物权、合同、人格权、婚姻家庭、继承、侵权责任,以及附则,这种科学严谨的体系结构体现了法典编纂的系统性思维,将分散的民事法律规范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,消除了原有单行法律之间的矛盾冲突,形成了协调一致的民事法律体系。

从历史维度看,中国民法典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,自1954年首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以来,历经66年坎坷历程,终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问世,这一历程折射出我国法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与巨大进步,与法国、德国等国家民法典相比,中国民法典诞生于21世纪,能够充分回应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带来的法律挑战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。

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民事权利保护进入了全新的"法典化"时代,它取代了原先零散的《婚姻法》《继承法》《民法通则》《收养法》《担保法》《合同法》《物权法》《侵权责任法》等民事单行法律,实现了民事法律制度的体系化、科学化,为公民提供了更加全面、系统的权利保障。

民法典如何成为"社会生活百科全书"

民法典之所以被称为"社会生活百科全书",是因为它几乎涵盖了公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,从婚姻家庭到生产经营,无不涉及,这部法典以民事权利为中心构建起完整的保护体系,为每个社会成员从出生到死亡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法律保障。

在个人生活层面,民法典规定了胎儿继承权、未成年人保护、成年监护制度等,关注人生各个阶段的权利需求,第16条关于胎儿利益保护的规定,体现了法律对生命起点的人文关怀;第33条至第35条关于监护制度的规定,构建了完善的未成年人及行为能力欠缺成年人保护体系。

在经济活动层面,民法典为各类市场交易提供了基本规则,合同编详细规定了买卖合同、借款合同、租赁合同等典型合同,以及保理合同、物业服务合同等新兴合同类型,共计19种有名合同,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稳定预期,物权编对所有权、用益物权、担保物权等作出系统规定,夯实了市场经济的产权基础。

在家庭关系层面,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倡导平等、和睦、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,增设了离婚冷静期制度,完善了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,平衡了家庭稳定与个人自由的价值追求,继承编扩大了法定继承人范围,增加了打印遗嘱、录像遗嘱等新型遗嘱形式,回应了社会发展的新需求。
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民法典单独设立人格权编,在全球民法典立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,该编对生命权、身体权、健康权、姓名权、肖像权、名誉权、隐私权等人格权利作出详细规定,并特别强化了对个人信息保护,禁止性骚扰等社会关切问题的规范,彰显了"以人为本"的立法理念。

民法典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的创新规定

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、新挑战,民法典作出了诸多创新规定,体现了立法者的前瞻思维和问题意识。

在数字时代背景下,民法典对数据、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作出原则性规定,为新兴权益保护预留了空间,第127条规定:"法律对数据、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,依照其规定。"这一开放性条款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接口。

针对高空抛物这一城市治理难题,侵权责任编第1254条明确了建筑物使用人的补偿责任,规定了物业服务企业的安全保障义务,并强调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,这种多管齐下的制度设计,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高空抛物事件的发生。

对于民间借贷乱象,合同编借款合同一章明确了禁止高利放贷的原则,规定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,这一规定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、保护借款人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。

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,民法典确立了"绿色原则",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、保护生态环境,侵权责任编还专门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责任和赔偿责任,体现了民法典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。

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"霸座"现象,合同编明确规定旅客应当按照有效客票记载的时间、班次和座位号乘坐,为治理此类不文明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。

民法典实施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

民法典的实施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法治生态,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民法典提升了全民法治素养,通过通俗易懂的法律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宣传,民法典正在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,各地开展的民法典宣讲活动,使法律知识走进社区、乡村、学校和企业,增强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。

民法典优化了营商环境,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契约执行机制,民法典为市场主体提供了稳定、公平、透明、可预期的法治环境,统一的市场交易规则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,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。

民法典促进了社会治理创新,基层组织和社区运用民法典化解矛盾纠纷,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,通过民法典中的相邻关系规定解决邻里纠纷,运用婚姻家庭制度调和家庭矛盾,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。

民法典推动了法治政府建设,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更加注重民事权利保护,行政审批、市场监管等活动更加注重与民法典相衔接,各级政府清理与民法典不一致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,确保了法制统一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,不仅构建了完整的民事权利体系,更以法典形式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步,这部"社会生活百科全书"通过平等、自愿、公平、诚信等基本原则,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,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。

随着民法典的深入实施,其保障民事权利、规范民事行为、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将日益凸显,每个公民都应主动学习民法典,理解民法典,运用民法典,让这部法典真正成为保护自身权益的利器,成为指引社会生活的明灯,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民法典必将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本文地址:http://jzyqby.com/post/69492.html

相关推荐
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