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十年生活百科小说,一部普通人的时代史诗 我们的十年生活百科小说

十年前,我们还在用九宫格键盘小心翼翼地敲打短信,今天已经可以对着手机畅所欲言;十年前,网购还需要反复确认支付安全,今天扫码支付已成为肌肉记忆;十年前,朋友圈是新鲜事物,今天短视频已重构了我们的社交方式,这十年,科技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日常,而《我们的十年生活百科小说》正是要记录这些看似平凡却饱含时代印记的生活切片,这不是某个人的传记,而是属于每个普通人的集体记忆,是一部由无数生活细节编织而成的时代百科全书。

我们的十年生活百科小说,一部普通人的时代史诗 我们的十年生活百科小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翻开这本"小说"的第一章,2013年的生活图景跃然眼前,那一年,4G网络刚刚起步,我们还在为30MB的流量包精打细算;微信朋友圈方兴未艾,每条状态都要字斟句酌;外卖平台初露头角,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拨打电话订餐,王小波在《沉默的大多数》中写道:"生活是天籁,需要凝神静听。"而那时的我们,正站在移动互联网革命的门槛上,浑然不知即将到来的生活巨变,记忆中最鲜明的莫过于第一次使用手机打车时的忐忑,站在路边不断确认车牌号的紧张感,这种对新生事物的不信任与好奇,构成了转型期特有的生活表情。

随着章节推进,2016年前后的生活场景渐次展开,智能手机完成了从通讯工具到生活中枢的蜕变,二维码开始占领大街小巷,我清晰记得母亲第一次使用手机支付时的情景:她在超市收银台前反复确认"这样钱就过去了?不用给现金?",那种将信将疑的神情背后,是一代人面对科技洪流时的集体困惑,朋友圈成了个人生活的展演舞台,我们开始学习如何用滤镜美化生活,用精炼的文字包装日常,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所言的"拟像社会"在这一时期加速形成,真实生活与网络呈现之间逐渐产生微妙的分裂。

2020年的篇章注定是这部百科全书中最为特殊的一章,疫情突然降临,健康码成为通行证,网课和远程办公从应急措施变为生活常态,我还记得邻居李阿姨学会使用社区团购小程序后的欣喜,她骄傲地宣布"我这老太太也能高科技买菜了";记得小区门口那家坚持不用外卖平台的小餐馆,最终在疫情压力下妥协,老板笨拙地拍摄菜品照片上传的样子,这些被迫的数字化适应,无意间加速了全民科技素养的提升,加缪在《鼠疫》中写道:"在灾难中能学到什么,取决于人的智慧。"而我们学到的是,科技不仅是便利工具,更是危机中的生命线。

如今站在2023年的时间节点回望,这部"生活百科小说"已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素材,短视频重塑了信息获取方式,算法推荐改写了认知模式,元宇宙概念开始模糊虚实界限,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所说的"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"在今天有了全新诠释——我们的生活正在被数字化技术全方位复制和重构,菜市场里,摊主们一边称重一边直播;公园中,晨练的大妈们先找WiFi再找场地;家庭聚会,年轻人不约而同举起手机先"消毒"再动筷,这些看似荒诞却真实存在的场景,构成了当代生活最生动的注脚。

《我们的十年生活百科小说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,有的只是普通人被时代浪潮冲刷的痕迹,当未来的历史学家试图理解这个转型年代时,他们或许不会记住某个科技巨头的财报数据,但会珍视这些记录普通人适应过程的鲜活文本,因为真正的历史从来不只是大人物的决策,更是无数小人物如何在变革中保持生活尊严的智慧,十年生活变迁,既是一部科技编年史,也是一曲普通人的生存赞歌,而我们每个人,都是这部百科全书的合著者。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本文地址:http://jzyqby.com/post/69033.html

相关推荐

发布评论